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人民检察院位于沁阳市团结西路1号。现有检察干警59人,内设8个部门,即办公室、政治部、第一检察部、第二检察部、第三检察部、第四检察部...
来源:政治处 作者:qysjcy 发表日期:2018-07-24 浏览量:6592
河南沁阳的6月,荷风送欣喜,竹露滴清香,正是一年好时节。
2008年,全国第9届检察文学笔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每一个爱诗的中国人都知道的名字——舒婷等全国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和关注文学的法学家,检察系统内爱好文学创作的检察官们,携手相聚于古怀庆府,高诵古今诗文、纵论检察文化之道,激情洋溢,气氛欢快,从而使这次笔会,成为了一次诗歌的盛会,一场检察文化的精神盛宴。在一个基层检察院举办全国性的文学笔会,史无前例,究竟是什么魅力,能赢得全国众多大家的青睐和向往?
扎根文化沃土
沁阳,一个被联合国确定为“千年古县,人文荟萃,古迹众多,境内有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建立在高山之巅的与神农文化有关的祭坛,古时曾是六个诸侯国的国都所在地”。著名作家李存葆在沁阳采风时,不无感慨地惊叹:“这里,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化的汁液”。在小城北部山区,至今存留着杨家将碧血丹心抗强辽的遗迹和传说。诞生有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明代文化艺术大家朱载堉,北朝星象学家张子信,唐代大诗人元稹,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驻守台湾八年的海疆知府、舍身抗英的民族英雄曹谨,“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二十四孝人物中的郭巨、杨香、丁兰等100余位载入典籍的历史文化名人。被誉为中国“四大天书”之一的《黄庭经》的作者,中国道教上清派第一代祖师魏华存,也曾在沁阳一带生活、修炼达42年之久。而三圣塔、清真北大寺、太平摩崖以及佛道共处的云阳寺等著名的人文景观,更是让人怦然心动、俯首心折。可以说,这片厚重的沃土,对于生于斯,长于斯,成长于斯的沁阳检察人,无疑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精神的归依、心灵的安放地。
夯实检察文化平台
厚重的地方文化,一直向沁阳检察人指示着一条澄明微亮的文明之道,从而活出一种独特的检察文化的家国情怀,而“沁阳检察文化苑”就是这座文化百花园的一株奇葩。 文化苑与沁阳市检察院毗邻,总面积7422平方米,走进镶嵌着“检察文化苑”巨石的园林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主题雕塑,以传统乳钉纹饰护卫着“法”字,四周有利剑拱卫、日耀神州、乾坤朗朗、鼎立中央、群山耸托、朱雀朝阳,彰显着中国法文化的源远流长、威仪四方,四组八方怀州先贤,喻意怀州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为后世敬仰。 拾阶而入,曲径通幽,在绿树鲜花的掩映下,检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设计共由法柱、壁画、廉政文化栏、检务公开栏、法制报刊栏、警示教育墙、造型景观七部分组成,融法治检察文化于城市园林景观,彰显法治精神,服务和谐社会。平常的日子里,游人如织,时常见即将步入红地毯的新人,穿梭其间拍婚纱照,把海誓山盟的承诺,定格在威严的法柱下……
沁阳检察院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从酝酿到建成,经过了长时间的论证,调研了全国最优秀的基地情况,征求了大量的各方建议,做出了大量艰辛细致的工作。虽然只是一个县级检察院去筹建,但至始至终,就目标明确,用建立全国一流标准来要求,打造一道最具时代特色的法制教育基地新亮点。如今,坐落在207国道和省道紫黄路交叉地带的沁阳市检察院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依托优势资源,实体占用两栋大楼,用房面积1160平方,规模之大,在全国也属罕见。
这座为青少年专门开辟特殊的课堂,时刻善意地提醒,经常地警钟长鸣,不断地接受教育,无疑是一种人性的关怀,是一种无私的大爱,一种温暖的人生成全。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2002年,沁阳市委、市政府,从美好的愿望出发,在沁阳检察院,投资50余万元,开辟200平方米,设置拥有七个展厅,为旗下的党员干部,建成了特殊的阵地------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
“全国文明接待示范窗口”,这可是一个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基层检察院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的最高荣誉。获得这个最高荣誉的检察院,必须连续三次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全国文明接待室”,每次的有效期限是三年。也就是说,一家基层检察院必须连续九年获得“全国文明接待室”的称号,第十年才有参评“全国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的资格。对于一届检察长任期五年届满来说,这样的荣誉,无疑需要爱的传递,需要奋斗的接力,需要全院上下始终如一的热情和坚持。
生根开花向未来
检察文化的浸淫无处不在。院子不大,里面却成立有检察官书法、摄影、体育等协会。每年各协会都积极开展各种全员比赛,特别是检察官学研书法,有热心的检察委员会委员杨煜凯、多才多艺的检察官王胜利、踏实能干的宣传科科长张文煊、退休老科长张朝的热心组织和引领,一直如火如荼,很是热闹。对反映检察官履行职责、积极工作、宣传法制、服务群众等好的作品,面向基层,走向群众,用道德讲堂,田间舞台等形式,组织巡回展览,走到哪里,喝彩声一片。还有能弹会唱的政治处主任苗文,带着检察官文艺宣传队,以歌舞、演讲等形式宣传检察工作中先进人物和事迹,尤其是通过本地怀梆戏剧的形式,由于老百姓喜闻乐见,更接地气,走到哪里,受欢迎到哪里,成为检察文化的一大特色景观。在机关大院里,文化气息浓厚,到处体现出高雅大气的独特风格。设置的独角兽法制文化雕塑,寓意深远。办公楼内悬挂的名人名言、法制箴言、风景名胜等字画,置身其中,无不让人激情澎湃,无不令人感受到一种信仰的力量。
在沁阳市检察院,有一个特别好的氛围,即便外面世界如何诱惑,读书学习一直是检察官们的一种自觉。尤其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院里大力倡导做“学习型检察官”,力创“学习型检察院”,院里严格按照以人为本,实行凡进必训,规范晋级培训,非经培训,坚决不能上岗任职、不能晋级。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使受训人员检察官经过学习和锤炼,其基本履职能力今非昔比,进步很大,能出色地完成本职任务,得到新的提高。同时,把岗位通用技能和综合知识培训常态化,以适应现代办案需要。对有些“偏冷”的知识,也丝毫不忽视,比如微机应用、司法语言、公文写作与文书处理等岗位通用技能培训,同时刻意引导检察人员努力学习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丰富全体检察人员的知识结构。如果在小院检察官案头,发现譬如《优势谈判》《答案水知道》《三体》等有点怪怪的书,一点也不必惊奇,因为从检察长到一般干警,都深深地知道,一个新时代合格的检察官,必须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知识面宽广等,惟有不懈地学习新学科,钻研新知识、探索新领域,方可面对时代发展新问题的挑战。
在小院,总有一种紧迫感萦绕在大家的心头。为此,院里围绕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班子成员和中层业务骨干为业务教育核心,利用周五下午学习时间,先后以提高执法能力、刑事证据、反贪侦查技能、讯问询问技巧和法律文书制作、司法口才、检察职业道德、检察礼仪等,围绕不同主题轮流讲课,一人讲大家学,提高了全体检察人员办公办案的能力和水平。在沁阳一个小小的基层院,成立有“诗歌爱好小组”、“书法交流沙龙”“读书分享会”等,就有多名检察官在国内共出版了有关散文、报告文学等专著10部,还有一部长篇小说正在加工润色,一部诗集在筹备出版。退休检察官张朝的毛笔书法,多次在全国获奖,检察官王胜利的硬笔书法,在全国硬笔书法届赫赫有名。
在沁阳检察院,人不多,院里的图书馆藏书却不少,足足有5000余册内容涵盖法律、政治、哲学、文学、生活等。
建立“案件会诊室”微信群,从检察长到业务检察骨干,针对平时遇到的疑难杂症,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热烈讨论,冷静分析,坦诚交流,求得破解。在“沁阳检察”微信公众号上,开辟业务论坛、学习园地等特色专栏,大家通过发帖、跟帖的形式,开展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工作经验、读书有感,共享学习成果,提升综合素质。
同时,沁阳检察院登高望远,不局限在狭小的一隅,定期与国家名校开展学术交流研究,输送检察官进首都法律学院集体培训深造,和世界知名媒体联合举办法制论坛,共同编著普及法律书籍,内部出版检察学术期刊等“大手笔”,无不开阔着检察官们的视野,营造着奋发向上的氛围。
让检察文化成为一种力量
对于一个基层检察院来说,丰厚的检察文化底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坚守。在打造检察文化品牌检察院,一直是历届沁阳检察院领导班子的重要工作内容,目标明确,每年都有具体考核指标,确保经费保障,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和宣讲活动,通过加强法治理念教育,深入推进规范司法主题文化活动,对初任检察官和新进检察人员,进行庄严的入职仪式活动,参观荣誉室、陈列室、警示教育基地等法制文化场馆,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观看优秀检察人题材影视作品、文化展览、文化演出等,每年举办“检察文化职业行为文化”展示活动,加强窗口服务接待考评,听庭评议,审讯督察,案件质量评比等,用身边检察榜样人物,不断改进检察作风。不断用各种奖励激励机制,繁荣检察文化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努力使检察文化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定期举办道德讲堂,上山下乡,送法到乡村,走进学校,深入工矿,用法制精神去鼓舞人心,用身边真实的案例,用文化的力量,去洗涤心灵,传递检察文化正能量,从而结出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比如,沁阳检察院自己的检察作家王德义,就是检察文化建设的一个典型代表。曾担任过办公室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现为专职检察作家、大学客座教授。有着丰富的政法工作经验的王德义,长期负责检察宣传工作,先后在国内主流媒体发表纪实文学、散文、杂文、通讯等200余万字,被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邀请演讲上百场次。曾被知音杂志社、检察日报社等聘为特约撰稿人,因工作成绩突出,曾荣立个人三等功6次,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记个人一等功1次,其事迹被编入《正义颂》一书,多次被《检察日报》等各种媒体访谈报道。
由于工作的关系,王德义在工作中接触到了许多案件,或令人惊奇,或叫人唏嘘不已,然而一些在社会上引起震动的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被渐渐遗忘,但是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法律人,王德义的心情却无法平静,始终忘不了监狱门前,那些探监的罪犯亲人痛苦复杂的表情;始终忘不了法庭旁听席上,被告人亲友那撕心裂肺般痛苦的神态……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激发他想发挥自己的工作优势,决心去为后人做点什么,在检察机关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利用一切时间,潜心进行创作。
多年来,他为了心爱的检察写作事业,一心一意,推掉无谓的应酬,认定目标,以一种坚持和专注的工匠精神,静下心来,在国内公开出版《深度关注》《人在迷途》等9部检察文学专著,策划创意出版3部品牌书,在他的笔下,国法、天理与人情,都令人扼腕,让人动情,在鲜活的事例中,让读者去遵法、守法,去领悟人生。如今,面对骄人的成绩,王德义依然写作热情不减,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第10部《向平凡致敬》作品。这是一部关于反映沁阳检察院检察文化的专著,它反映一群最普通的基层检察人,永远向着阳光的方向,秉持一份社会的正义,让我们所守护的这方热土,生活变得更加安宁、幸福、美好!
一个基层检察院,能有当今如此丰富的检察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从千年古县的历史盛名,到全国检察文化笔会的精神盛宴,从打造检察文化平台的法制精神,到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检察作家的文化担当,无不彰显了一代一代沁阳检察人,对中国博大历史文化的尊崇、融合、传承、创新和发展。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随着沁阳检察人不断的文化自觉和努力,有如此深厚的基础,有如此丰厚的意蕴,有如此长远的目光,沁阳检察文化,一定会为提升检察人员素质,促进检察事业发展,造福一方,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Copyright WWW.JZJCY.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焦作市人民检察院·版权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郑州佳豪科技有限公司(商都互联)